牧者心聲
有福了,棄絕受害者心態的人!
陳劍雲牧師
2024 年 5 月 25 日 / 26 日
Click here for English
最近跟夫婦團契的弟兄姊妹一起查考彼得前書三章1-12節,勾起了有關受害者心態的討論。彼得前書給人最深的印象,是以基督耶穌的榜樣和我們蒙召作聖徒而在世寄居的身分,勸勉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分別為聖,即或受到傷害或逼迫,仍堅定地以行善活出信仰,對主忠誠。在中文聖經,全書最少七次直接勸勉信徒「行善」,其中四次出現在第三章。「離惡行善」是聖徒的生命之道,要實踐此道,就須棄絕「受害者心態」!
在家庭生活和一般人際關係中,差異、分歧和矛盾總是難免的,如何避免衝突,在乎我們如何解讀對方的言行,及謹慎思量自己當作的反應。記得一位備受尊敬的牧者講述多年前上餐廳的遭遇,館子裡客人很多,但侍應卻很少,牧師再三請侍應下菜單,但侍應連望他一眼都沒有,牧師內心有點怒氣,後來一名侍應走近來,師母就開聲說:「餐廳這麼忙碌,真是辛勞了你呀!」話音一落,本來頭也不回的侍應立即停下來,表示多謝師母體諒,並說會盡快來協助他們。
這牧者的分享不時浮現我心裡,提醒我,我一旦覺得別人的行為或說話不恰當,甚至不尊重我、傷害到我,我就要約束自己,不作反擊,而是去聆聽對方言語或行為沒有「說出」的訊息,予以諒解,力求溫柔回應。當然,我也不是常常都做得到,只能常常留意聖靈的提醒。聖靈的感動是幫助我們離惡行善的,若我們體貼聖靈的感動,可以先將自己受委屈和受傷的感受訴說,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的,「禁止舌頭不出惡言」(彼前三10,新漢語譯本),在安靜的心靈裡「看見」對方的處境,讓愛在裡頭冒起來,「尋求和睦,竭力追求」(三11)。
或許你會說:「偶然受到的傷害,我可以忍,但家人長久傷害我,我豈能不保護自己?」是的,保護自己是人的天性,設定心理和人際的界線,避免不斷受傷害,絕對是合情合理,我們須學習怎樣明智地立界線。然而,立界線不等於「以惡報惡,以辱罵還辱罵」(三9)。打個比喻,當鄰居吸煙而令「二手煙」吹到你家,你當作的不是製造另一些厭惡性氣體,吹到對方的家裡去,而是用對流風的原理,將煙味送走。我們要思量自己想要有的正面結果,然後才採取行動,報復只會製造惡性循環,惡果自受。
弟兄姊妹,棄絕受害者心態,離惡行善,才是有福。
返回頁首 Back to Top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