牧者心聲
做青少年的成長夥伴:認識、接納、引導
陳劍雲牧師
2025 年 7 月 12 日/13 日
Click here for English
在這資訊爆炸、科技主導的世代,青少年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。他們在網絡世界穿梭,與朋輩建立複雜的關係,同時又要在家庭中尋找定位,再加上青春期本身的掙扎,令不少青少年出現精神情緒困擾,甚至經歷創傷。
青少年從兒童過渡到成年人的階段,需要建立自我的身分意識和獨立處事待人的能力。他們需要父母的愛和引導,但又渴望獨立自主。他們並不是刻意反抗父母,只是學習著為自我立界線。此外,他們生理心理都處於多變的時期,又重視自我形象和朋輩認同。同時因為有關情緒管理的腦部組織尚未發展成熟,以致他們較容易有情緒波動。
當青春期的需要和心理狀況遇上手機和網絡文化的操控,就會令青少年陷入情緒困擾和抑鬱的機會大增。現今青少年每日花大量時間在電子產品上,過度依賴網絡和社交媒體,對身心健康帶來不少風險,包括睡眠障礙、專注力下降、社交退縮等。假如他們在網絡世界遇到欺凌、排斥或不當資訊,就更容易造成心理創傷,影響自信和人際關係。有研究顯示,即使青少年頭腦上知道家人關心,但若果平時家庭關係疏離,他們遇到困難時,也大都不願和父母溝通,選擇自己承受壓力,有部分青少年甚至因此受不住誘惑而濫用藥物。
若要打開與青少年溝通的渠道,家長和導師都須放下他們是在「反叛期」這個標籤,肯定他們需要發展自己的生命,成為能慎思明辨和有良好價值觀的人。他們要脫離「聽話」這種行為模式,因為只懂聽話,如果在人際和社交網絡上遇上壞人,就十分危險了。
陪伴青少年成長,是需要認真學習的課題。我們要有相關的心理學知識,建立正面的態度,妥善解讀和有技巧地協助青少年,這也是我們心意更新和成長的過程。我們要願意進入青少年的處境,設身處地明白他們的掙扎與夢想。「高科技、低接觸」的現象,使青少年更渴望有成年人願意主動聆聽、理解和陪伴。更重要的,我們要放下權威說教和批評的姿態,給他們空間,以真誠用心的聆聽來建立親和感,如此才能與他們分享聖經真理和生活智慧。當然,我們也要用愛心立界線。父母和導師要像天父一樣,公義與慈愛並重,管教要出於愛,而非怒氣。
願我們每一位都成為青少年成長路上的祝福,見證主的愛和真理。
返回頁首 Back to Top |